改写后的文章:
文/快哉风
近期有关“毒教材”的新闻层出不穷,其中最引发关注的一则是小学教辅中出现了“雷锋做好事”的画面,而画中配图竟然是日军背负中国老人。这让我这个长期关注中日关系的风哥感到非常惊讶,毕竟这张照片我很熟悉。我的心里充满了疑问:如果编者没有别有用心,为什么要特意找到这张臭名昭著的抗战时期老照片作为配图?这明明是在故意伤害中国人,给人以不堪回首的历史创伤。
众所周知,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早已被世界所知,我们见过无数日军烧杀抢掠的惨烈照片。然而,这张反差极大的“日本兵背中国老人”的照片,给人的感受是什么?突兀、难受、愤怒,甚至是无比的反感。
展开剩余82%你可以想象,日军闯入中国土地,纵横烧杀抢掠,居然还厚颜无耻地拍下了“救助中国老人”的照片——这究竟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吗?
接下来,我们来探究这张照片的真实背景。
首先,需要澄清的是,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38年10月21日,地点是广州沦陷期间,并非一些网友所误解的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。这张照片拍摄的地点并不是南京,而是广州。照片中可以看到的铁桥,是广州的著名地标——海珠桥。
对于年长的广州人来说,海珠桥的名字再熟悉不过了。它建成于1933年,由美国设计和建造,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的开合桥。它曾被誉为“羊城八景”之一,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。然而,经过抗战的摧残,海珠桥在1949年解放前被炸毁,桥体的开合设备也被日军盗走。直到1950年,广州市政府才重建了这座桥,时至今日,海珠桥依旧巍然屹立,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变迁。
那么,回到这张照片。这张照片来源于日本侵华画册《支那事变》(由国书刊行会出版,P255)。其中附有日本战地记者的描述:“1938年10月21日,日本军队突破广东,支那军队在撤退时纵火焚城。市区被黑烟和火焰笼罩,珠江对岸的日本兵可以看到。另一页显示,一位老妪被日军士兵背负着逃离避难。”
这段文字翻译过来是:1938年10月21日,日本军队进入广州,支那军队放火撤退,整个市区弥漫着黑烟和火焰。珠江对岸的日本兵目睹了这一切。图片里展示了一名逃脱不及的中国老奶奶,正被日本兵背着走向安全地带。
如果有些基本常识,大家就会知道,这样的照片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摆拍的。可以看到,这位中国老太太的表情透露出恐惧与无奈,而背负她的日本兵脸上则难掩得意与自满。这种伪善的摆拍,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宣传手段,日本在侵华期间非常擅长利用这类图像进行舆论操作。
从甲午战争开始,日本就意识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性,专门邀请西方记者组成随军报道团,目的是为了塑造出“日军是文明之师”的形象,向全世界展示他们所谓的“仁义”行为。到了侵华战争期间,日本延续了这一手法,大量动用战地记者,运用宣传机器发布战争照片。这些照片大体分为两类:一类是宣扬“皇军威武”,显示日军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;另一类则是推销“中日友好”,粉饰侵略者的暴行,给他们涂上“善意”的外衣。
特别是那些极具虚伪性的照片,比如日军背中国老太、日兵给中国孩子送糖、以及中国大妈热情欢迎日军等,都在日本的媒体上大肆宣传,这些照片至今依然是日本右翼用来美化侵略历史的代表性素材。
对于曾经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来说,这些虚伪的照片甚至比暴行的照片更让人不适,它们让人感到毛骨悚然,无法忍受。
当然,尽管日本刻意回避拍摄自己所犯下的罪行,但中国人民却一笔一笔地记下了当时的历史。例如,广东省的《广东年鉴》统计了1937年8月31日至1941年年底间,日机袭击粤地19281架次,投弹20842枚,造成7153人死亡,11838人受伤,20031栋房屋被毁。
日军炸毁了中国人的家园,导致他们沦为难民,而后却伪装成“救助者”,背负着他们“避难”。这样的伪善令人极度反感。
广州沦陷时期,许多无辜百姓逃离城市,试图寻找避难所。然而,日军对待这些中国难民的态度真的如照片中所描绘的那样仁慈吗?我们再来看另一张海珠桥头的照片,照片中的日本兵手持刺刀,严厉盘查着过往的中国难民。显然,这才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。当时的日本兵完全把中国人当作牲畜对待,哪里有什么“背老人避难”的雷锋行为?
即便这张黑白老照片只是一段短短的历史瞬间,它却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。通过这张照片,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那段痛苦的历史。或许,从这个角度看,这张照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